风铃玉(Ophthalmophyllum friedrichiae),为番杏科风铃玉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。植株单生或群生,单株由对生的极端肉质叶组成近似圆柱体,高2一3厘米,其中下部表皮呈红褐色或白绿色中带有红色。顶端圆凸,表皮极薄,较为光滑,儿乎接近透明状,俗称”窗”,光线由此进人植株体内进行光合作用。顶端有一浅缝隙,9一11月初从这里开出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花朵。花通常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开放,傍晚闭合,若遇阴雨天或栽培场所光线不足,则不能开放。
风铃玉生长习性
风铃玉原产于纳米比亚的大纳马夸兰地区,这里是非洲最干旱的地区之一,年降雨量仅几十毫米,虽有充足的阳光,由于是高原地区,却是冷凉的气候。其生长习性很奇特,夏季高温时植株呈休眠状态,此时对生叶逐渐萎缩,根颈上方的芽在植株内部孕育的新对生叶逐渐长大,休眠期即将结束时老叶(此时老叶只剩一层干枯的皮膜)蜕去露出”新株”,继而开花。风铃玉在栽培环境良好的情况下,植株生长旺盛,蜕皮后会”一分为二”,成为两株;如果生长环境一般,蜕皮后只能一株代替一株。因此,生长多年的风铃玉既有群生株又有单生株。在自然界,特别是休眠期,风铃玉的大部分都埋在石砾中,只有顶端透明的圆凸窗露出地面,其外形酷似周围的石砾,这样既可防止动物啃食,又能减少水分蒸发,还不影响光合作用。
风铃玉栽培方法
风铃玉宜凉爽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,耐干旱,忌水湿和闷热高温。适合在疏松透气、排水良好又不含过多肥料的土壤中生长,培养土可用腐叶上2份,粗沙2份,蛙石或珍珠岩1份、炉渣0.5份的混合土。并用较深的花盆栽种,种植时应在盆底放些石砾、瓦片等物,以利排水,然后放上墙养土,栽植不宜过深,培养土到根茎处即可,盆土表面可放些小卵石,以提高观赏性。5~8月是植株休眠期,可将植株放在通风凉爽处养护,适当遮光,以防烈日暴晒,严格控制浇水,甚至可以完全断水,更不能淋雨。9月天气转凉后可适当浇水,但也不宜过多,保持盆土半干即可。冬季要求冷凉,12℃以上可以继续浇水,使风铃玉正常生长,如果节制浇水,风铃玉进入休眠,能耐5℃的低温,3月下旬开始逐渐减少浇水。除夏季外,其他季节都要给予充足的光照。栽培种一般不必另外施肥。由于风铃玉顶端的”窗”皮很薄,尽量不要碰伤它,否则会形成疤痕影响观赏。一般2~3年翻盆一次,翻盆和移栽多在秋季进行。
风铃玉繁殖方式
风铃玉的繁殖可用播种,种子可随采随播,育苗应谨慎;对于生长多年的群生植株也可用分株法繁殖。新株栽种前应晾几天或在伤口处抹上草木灰,以防腐烂,新栽的风铃玉不必浇太多的水,保持稍有潮气,很容易成活。
风铃玉特色
风铃玉植株小巧玲珑,花朵洁自素雅,是小型多肉植物中的珍品,但栽培较为困难,植物园或多肉植物爱好者可作为品种收集,以显示自己的栽培水平和收集品种的丰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