蔷薇球(Turbinicarpus valdezianus)也称蔷薇丸,姬斜子,为仙人掌科、娇丽玉属多肉植物。植株初为单生,有些多年生植株可能会长成双头或多头的群生状。具粗大的肉质直根,肉质茎呈球状或长球状,最大直径3.3厘米,表皮蓝绿色。棱全部被四角状的疣突分解,疣突螺旋状排列,顶端截形,刺座水平方向排列,细发状软刺白色,在刺座上排成辐射状,刺长仅0.2厘米,但很多、很密,几乎将整个球体覆盖。花着生于球体顶部,直径与长度都是2.5厘米,粉红色至紫红色,果实陀螺形。国外文献记载还有白花蔷薇球。此外,另有缀化变异品种’蔷薇球缀化’,植株呈扇状或扭曲成鸡冠状生长。
蔷薇球在娇丽玉属中独具一格,其形态与本属的娇丽玉、升云龙等种有很大的区别,其分类的划分较混乱,以前曾列为斧突球属(Pelecyphora),后并入娇丽玉属。在亨特植物分类系统中又将其列为菊水属(Strombocactus),但国际上附和者不多。在国际上无论是图谱还是种子供应商的目录,都使用的是娇丽玉属(Turbinicarpus),而这个属的地位也并不牢固,在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公布的保护植物名单中,又被并到圆锥玉属(Neolloydia)。因此,蔷薇球在一些文献中又有”Neolloydia valdezianus”的拉丁名,为CITES一级保护植物。
蔷薇球生长习性
蔷薇球原产墨西哥阿韦拉州,生长在半干旱亚热带地区,当地气候温和、土壤含钙质较多。适宜在阳光充足,温暖、干燥的环境中生长,耐干旱、怕积水,不耐寒。因其根系较长,宜用较深的小口径花盆栽种,也可将数株合栽于一盆,以便管理。用颗粒较粗,含适量石灰质的土壤栽种,可用草炭土或腐叶土掺蛭石或粗砂,并掺入适量骨粉等钙质材料。
蔷薇球栽培方法
4~10月生长期放在阳光充足之处养护,如光照不足,会使球体变细,顶部形成一个难看的”尖”.浇水不宜过多,保持土壤湿润即可,要绝对避免积水,栽培中一般不施肥。夏季高温时注意通风良好,避免闷热、干燥引起红蜘蛛危害。冬季置于室内光照充足之处,控制浇水,使植株休眠,能耐5℃甚至短期0℃低温。蔷薇球刺毛洁白,很容易脏,栽培环境一定要洁净,有条件的宜用透明容器将植株”闷”养,使刺色洁白、干净。
蔷薇球繁殖方式
蔷薇球常用播种繁殖,4~5月进行。幼苗呈棍棒状,生长缓慢,管理要细。浇水要谨慎,勿将小苗冲倒。还可用三棱箭或其他长势较强的仙人掌科植物作砧木进行嫁接繁殖,但培养的植株没有粗大的直根,且疣突排列也较松散,其观赏价值及市场价值远不如实生苗培养的植株。
蔷薇球特色
在自然状态下,蔷薇球长成多头的群生状植株需要很多年,且价格极高,非一般多肉植物爱好者所能接受。通过人工的方法也能培养出群生的蔷薇球,虽没有肥大的肉质根,但价格不高,颇受大众欢迎。方法是将嫁接成活、长势旺盛的植株顶部切掉,伤口晾干后加强水、肥管理,其下部会长出一些小球,待小球长大后,将整个植株从砧木上取下,伤口晾干后进行扦插,生根成活后上盆,即成为一个美丽的群生植株。
蔷薇球植株玲珑小巧,覆盖着白色细刺,非常干净,与鲜艳的花朵相得益彰。适合用小盆栽种,陈设于窗台、阳台等处,精巧雅致,很有特色。